从2016年5月13日开始、
持续5个多月的本报纪念建党95周年暨
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
《红医 有一种“长征”终点在沈阳》红军再战,利物浦打破僵局,
今天将暂时告一个段落。
明天,10月22日,
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。
回首80年前,往事应获得新生。
红医史应该成为“必修课”
1935年1月,18岁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随部队驻扎在遵义东南桑木垭一带,走村串寨,为百姓治病。一天下午,他星空体育跋山涉水,到一户病人家看病。他忙活红军再战,利物浦打破僵局了一夜。等他回到驻地时,部队已紧急转移。他追赶部队,可没走多远就被敌人杀害红军再战,利物浦打破僵局了。乡亲们悄悄把他埋葬了。不久后,当地有位大爷病了,昏睡中做了一个梦:龙思泉来了,给他打针、吃药,临走还留下几包药,叮嘱他好好休息。大爷怕他被敌人抓走,起身想领他走一条安全的路。可龙思泉不依,两人推拉起来。大爷就撞在柴门上。这时,梦醒了。大爷出了一身汗,身子变得清爽了许多。于是,他告诉家人:红军在他睡觉时把他的病治好了。后来,此事就变成“红军菩萨显灵了”,盛传乡间。乡亲们纷纷到坟前祭拜,祈祷“红军菩萨”保佑他们全家老小。慢慢地,龙思泉也从一名男性变成了女红军“小红”。再到后来,遵义人将“红军菩萨”的形象艺术再现,创作了一名红军女卫生员抱着病弱孩子喂药的铜铸雕塑。“摸摸脚,红军菩萨保佑红军再战,利物浦打破僵局你!”因为有这样的传说,“她”的脚被摸得锃亮锃亮的,甚至被摸穿。如今,铜雕经重塑后,立于遵义市烈士陵园红军坟前,但脚很快又被摸亮了……
10月16日,报道组成员、记者周贤忠应邀在沈阳药科大学为新生们上了一堂“红医课”,讲述了12个红医故事。无论是在课堂互动提问还是课后写心得体会,他发现大学生们将最大的注意力给了“红军菩萨”。
一名学生说:“我被那个年代的‘医患关系’感动了。”
这的确是一个感动并值得反思的视角。莫道百姓迷信,香火供奉人心。而这样的“人心”则是红医长征最感性、最走心的果。长征中的红医之所以受到奉若神明式的拥戴,首先是因为他们实现了“忠诚医业,一心赴救”的责任担当。“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,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,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……”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,红医一路救死扶伤,不改初心。正如我们用5个多月、11万余字讲述的:对军,他们以命施救,留下了革命的火种,保存了战斗力;对民,他们主动担当,走出驻地,村寨治病,积极防疫,与当地百姓建立起血肉相连、生死相依的关系。他们是值得军民性命相托的人。革命医者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深入民心。在此期间,红医群体不仅仅是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,还是“人民军队为人民”这个命题进行具有生命特征解读的实践者与传播者。所以,毛泽东在1950年3月视察中国医科大学这所长征大学时说:“这个学校是同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有机联系,对红军的发展壮大直接起了巩固作用的。”
红医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。而在逆境中,共同的价值追求所形成的凝聚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、更加清晰:救死扶伤,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。
回首80年前,往事应获得新生。
一些研究中国红色卫生史的学者提出一个具有共鸣性的建议:应把中国红色卫生史纳入全国医学生道德教育必修课的范畴。
老区的赣南医学院做了尝试,提出“用红医精神塑造面向基层的卓越医生”的理念,将红色卫生教育作为所有学生选修内容(其中免费医学生必修)并落实学分。而作为红医的继承者,中国医科大学、沈阳药科大学也行动起来,前者在今年8月由师生代表组成了两支大型主题教育实践团重走长征路;后者也利用暑假组团来到瑞金开展寻根之旅,并在老校址召开了一次学校常委扩大会……
中央苏区卫生史博物馆的筹建者、赣南医学院教授刘善玖牵头主编的《中央苏区医学教育》一书,为我们研究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及卫生科普工作,理解红医精神,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。他是中国红医史进课堂的一名积极推动者。他说:“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,为什么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呢红军再战,利物浦打破僵局?原因是:医学虽有技术的制高点,却失去了人文的制高点。很多医生眼里看到的是病和利,恰恰没有看到人。”他认为,改变这些应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抓起。“一些医学生的理想、信念缺失,已经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。他们走出校门很可能就是患者要托付生死的人。所以,医学类院校应该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、人文情怀,而最基础、最根本、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敬畏生命尊严的自觉。红医,无疑是最好的最鲜活的教材。”
然而,红医史要成为医学生们的必修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最大的障碍就是缺教材。刘善玖教授说:“现在研究红医的人太少,史料也越来越难收集,最遗憾的是经历苏区时期和长征时期的红医大多不在世了。现在急需要一个平台或载体,对中国红色卫生史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形成系统的教材。我们正编写这样的教材,但史料远远不够。”中国医科大学、沈阳药科大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,所掌握的史料搞个讲座还行,但讲几堂课就有些困难了。也正因如此,这些高校对本报纪念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《红医 有一种“长征”终点在沈阳》寄予厚望,认为这是红医历史与红医精神走进课堂的一个开端。
历史的秘密埋藏在逝去的静谧中。唯有熟知这样的历史,才能真正挖掘出埋入其中的秘密,将历史的遗产化作新生的力量。我们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来研究红医,让红医史更加饱满并完成进入必修课堂的使命。
有关红医的长征还将继续。
盛京周刊其他精彩内容请查阅沈阳日报或点击阅读原文
沈阳日报、沈阳网记者伏桂明、周贤忠
编辑:许嘉怡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